舞龍燈是過年的傳統(tǒng)民俗。春節(jié)臨近,德興市繞二鎮(zhèn)重溪村的龍燈制作也進入了“倒計時”。該村龍燈別具一格,龍頭形態(tài)似蛤蟆,俗稱蛤蟆龍燈。
日前,筆者在重溪村的文化禮堂里看到,村民們正忙著扎燈。張修達、姜德水、徐枊根三位老匠人在扎龍眼和龍珠、粘貼龍鱗和虎須等,其他村民則在剪龍鱗、虎須和破篾。
龍燈制作工藝看似簡單,實則復雜,主要程序有破篾、扎篾、鋪骨、糊紙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龍燈由龍頭、龍身、虎尾三部分組成,橋橋相連。龍頭和虎尾以青竹篾扎縛,外糊龍鱗和虎須,裝飾華麗。
今年78歲的張修達介紹,小時候聽他爺爺說,因為重溪村的地形像蛤蟆,所以很早以前村里就扎蛤蟆龍燈鬧新春,在龍的生肖年春節(jié)期間舞,而且一舞就要舞三年,也就是龍年后的蛇年和馬年春節(jié)期間都要舞,其他生肖年則不用舞。
1964年,當時17歲的張修達就跟他爺爺學習扎蛤蟆龍燈,到1988年的龍年,村民們再次自發(fā)組織舞龍燈,作為蛤蟆龍燈制作傳承人的張修達爺爺?shù)热碎_始制作蛤蟆龍燈,張修達也全程學習制作,并熟練掌握了制作要領(lǐng)。如今,張修達成為重溪村制作蛤蟆龍燈的主要傳承人。
30多年來。每逢龍年、蛇年和馬年,張修達都會幫忙設(shè)計制作龍頭虎尾。每到舞龍燈時,村民們熱情高漲、積極參與,通過舞龍燈祈禱國泰民安、五谷豐登。
據(jù)重溪龍燈文化協(xié)會會長張元火介紹,今年重溪村舞龍燈時間初步定為2月10日(正月十三)、2月11日(正月十四)、2月12日(元宵節(jié))三天。
(邵德初 方德軍)